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期刊网

2025年, 第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21
  

  • 全选
    |
  • 计量经济学报. 2025, 5(4):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张宇杰, 陈凯华, 张艳平
    计量经济学报. 2025, 5(4): 941-959. https://doi.org/10.12012/CJoE2025-0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创新投入的范畴、主体、形式、方式、趋势以及因素不断变化, 创新投入的研究对象、问题范畴、方法视角会不断丰富和拓展, 创新投入要素的优化配置、高效管理与战略决策制定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体系化、科学化的计量理论框架来加以支撑. 本文构建的创新投入计量理论框架以创新过程中的创新投入为研究对象, 旨在提供关于创新投入水平、结构、因素等研究计量问题的分析思路和技术手段. 文章在阐明创新投入计量内涵及其相关研究演化的基础上, 按照计量问题属性, 从发展问题、结构问题和动力问题维度, 提出创新投入计量的关键问题及计量分析思路; 并结合创新投入管理研究进展与实践需求, 对创新投入计量的未来研究问题展望. 创新投入计量的提出与发展, 不仅拓展了创新投入配置、管理与决策的理论与方法, 而且为学术界、政策界和企业界科学理解和正确使用相关投入计量理论与方法提供了系统性框架指导.
  • 蒋行健, 吴坤燕, 汤珂
    计量经济学报. 2025, 5(4): 960-975. https://doi.org/10.12012/CJoE2025-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初步探讨了中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在跨境交易中采用自动做市商(AMM)机制的潜在应用. 研究聚焦于通过自动做市商管理汇率波动风险的两种主要方式: 一种依赖于央行储备的直接调控, 另一种则通过市场激励实现无储备调控. 研究表明, 无储备调控机制通过设定目标区间和经济激励, 能够有效引导流动性集中并降低汇率波动风险, 同时减少对外汇储备的依赖. 这种机制也可能对市场流动性分布和价格发现产生一定影响.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动态市场行为、政策协调及国际合作, 以完善CBDC跨境交易中的汇率调控机制, 管控数字人民币跨境交易风险, 为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 周颖刚, 钟锃光, 钟秋萍, 洪国斌
    计量经济学报. 2025, 5(4): 976-992. https://doi.org/10.12012/CJoE2025-0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为了衡量当前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 本文从其内涵和特征出发, 综合考虑产业发展状况和政府的促进作用, 借鉴TEI@I方法论, 搜集了产业、劳动者、基础设施、政策基础四个方面的数据, 挖掘相关领域政策文本信息, 进一步测算出了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 测度结果表明: 中国正处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初期阶段,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空间聚集性, 东西部发展不均衡.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劳动者培育将是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 郑洁菲, 叶志强, 王妍婕, 张顺明
    计量经济学报. 2025, 5(4): 993-1021. https://doi.org/10.12012/CJoE2025-0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冲击劳动力供给和第三产业生产的供给侧视角刻画新冠疫情, 构建包含疫情冲击的一般均衡模型, 采用可计算一般经济均衡 (CGE) 方法研究新冠疫情冲击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采用2017年到2023年中国经济运行数据, 通过调整劳动力初始禀赋和第三产业生产规模参数, 进行参数校准和数值模拟. 研究发现: 与假设没有疫情发生的理想情形相比, 疫情冲击下劳动力要素流向第三产业, 资本要素流向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减产幅度最大, 第二产业减产幅度最小, 第三产业减产幅度居中, 出现第二产业占比上升, 第三产业占比下降的产业结构调整结果; 疫情对供给侧冲击传导至需求端, 导致消费下滑与对外贸易波动, 引起国民收入相对于理想情形持续下降; 疫情冲击引起疫情期间2020年到2022年社会福利损失分别为7.83%, 7.24%和7.01%. 本文验证了疫情期间国际贸易变动并不会改变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生产的总体影响有限,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国内循环. 因此, 本文的研究为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 应对复杂多重外生冲击以及后疫情时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政策建议.
  • 祝树金, 彭彬, 李丹
    计量经济学报. 2025, 5(4): 1022-1052. https://doi.org/10.12012/CJoE2025-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铁路作为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火车头", 分析城市高铁建设对劳动薪酬差距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对推进共同富裕进程至关重要. 本文使用2000-2013年各城市高速铁路开通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 基于劳动市场结构视角, 采取双重差分方法估计了城市高铁建设对企业劳动薪酬差距的影响. 结果表明, 城市高铁开通将能够显著降低企业劳动薪酬差距, 其中区域间劳动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内劳动技能结构改善发挥了重要中介作用. 异质性分析表明, 高铁的这种收入均等化效应在交通依赖度和工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制度环境更好的城市以及一般贸易企业中表现更强劲. 扩展分析验证了城市高铁开通对劳动市场结构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 并从整体、广延边际及集约边际角度探讨了城市高铁开通对城市-行业层面劳动薪酬差距的降低作用, 而这种降低作用主要由新企业进入、原有企业退出及持续在位企业的企业内劳动薪酬差距缩小所致. 本文为政府利用高铁网络引导高质量劳动要素合理流动, 并推进共同富裕进程提供了经验层面参考.
  • 张海藤, 卜秋实, 张新雨
    计量经济学报. 2025, 5(4): 1053-1071. https://doi.org/10.12012/CJoE2025-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原油价格预测对全球经济稳定与能源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但现有单一神经网络方法在预测中存在显著局限: 增加网络深度与宽度对性能提升有限, 且容易导致过拟合风险加大和泛化能力降低. 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结构神经网络模型融合的方法, 通过构建浅层、稀疏连接和跳跃连接的多层感知机的变体网络, 利用多个结构简单的小规模神经网络进行多样化融合, 以提升预测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在预测原油价格序列数据时, 无需依赖复杂的单一深度神经网络, 仅通过多个结构简单的小规模神经网络的融合, 即可实现比深度神经网络更精准的预测效果.
  • 许可欣, 周亚虹, 逄静茹, 王博霖
    计量经济学报. 2025, 5(4): 1072-1094. https://doi.org/10.12012/CJoE2025-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政府建设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数字治理、在线政务服务以及企业外部监督四方面提升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赋能企业信息获取、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 对企业的ESG表现起到促进作用. 本文以2012-2023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以"大数据管理机构改革"为准自然实验, 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数字政府建设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 基准回归结果表明, 数字政府建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ESG表现. 通过控制同期政策、控制所在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更换样本筛选方式、控制市场预期效应以及改用异质性稳健估计量等方法进行分析发现, 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 数字政府建设对数字化转型程度低, 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的ESG表现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进一步地, 通过机制分析发现, 数字政府建设可以通过降低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数字创新、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等内在路径影响企业ESG表现. 本文为数字政府建设的积极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 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思路与启示.
  • 盛积良, 陈兰兮, 曾燕, 周骐
    计量经济学报. 2025, 5(4): 1095-1120. https://doi.org/10.12012/CJoE2024-0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长短期记忆 (long short term memory, LSTM) 神经网络与选择性状态空间模型(selective state space model, SSSM) 融合, 构建了选择性长短期记忆 (selective long short term memory, SLSTM) 神经网络模型, 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协方差矩阵预测方法, 并将其用于改进分层风险平价 (hierarchical risk parity, HRP) 资产配置策略. 首先, 本文构建了具有长期记忆功能和动态调整机制的 SLSTM 模型, 并设计了一种复合损失函数用于动态协方差矩阵的预测; 然后, 将预测结果应用于 HRP 以优化金融资产的配置策略; 最后, 选取金融市场主流基金产品的数据, 通过实证分析和敏感性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结果表明: 1) 相比于 LSTM 模型, SLSTM 模型显著提高了动态协方差矩阵预测的有效性. 2) 复合损失函数增强了模型对协方差矩阵关键属性的学习能力, 从而有效提高了模型对协方差矩阵预测的准确性. 3) 相比于其他资产配置策略, 基于 SLSTM 模型预测协方差矩阵的 HRP 策略能够获得较高的风险调整后收益.
  • 石婧怡, 钱城, 韩晓祎, 马莹莹
    计量经济学报. 2025, 5(4): 1121-1147. https://doi.org/10.12012/CJoE2024-0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因人口密度、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而存在差异. 针对空气污染问题,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以减少环境损失.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政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包含外生变量的时空模型政策评估框架, 并结合广义Yule-Walker估计方法, 创新性地解决了模型中的外生变量估计问题. 通过理论推导、仿真实验和实证分析, 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尤其是, 在评估2014年APEC会议期间的空气质量治理政策中, 本文提供了更细致的量化结果, 揭示了政策实施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异质性影响.
  • 马威, 黄欣
    计量经济学报. 2025, 5(4): 1148-1171. https://doi.org/10.12012/CJoE2024-0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数字化转型影响的微观层面上, 目前尚缺乏数字化转型对管理层自利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本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 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 分析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管理层自利行为的影响效果与传导路径. 研究显示: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减少公司财务柔性而约束了管理层的自利行为, 且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竞争程度、不同行业的管理层自利行为存在异质性影响效果. 政策建议是: 加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力度, 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司治理效率、降低公司财务柔性, 并对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实施差异化调控. 本文积极响应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的精神要求, 以管理层自利行为作为突破口, 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公司治理、提高经营效率提供了经验解释与决策参考.
  • 陈杨, 常宁
    计量经济学报. 2025, 5(4): 1172-1198. https://doi.org/10.12012/CJoE2024-0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测度是认识数字经济及开展后续研究的首要条件, 本文参考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和国际经合组织(OECD)等权威组织的做法, 结合国家统计局2021 年最新公布的《数字经济及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的分类方法, 利用官方统计资料测算了中国省级数字经济增加值, 并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机制. 研究发现,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地区间差异明显,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正U型"的影响效应. 进一步, 为寻求拐点后缩小差距的可能路径, 本文通过机制分析发现: 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推迟了拐点到来; 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提高了农户收入进而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且数字经济强省可通过空间溢出方式缩小相邻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 本文为促进数字经济包容性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 彭甲超, 李浩楠, 肖建忠
    计量经济学报. 2025, 5(4): 1199-1230. https://doi.org/10.12012/CJoE2024-0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测度高碳行业面临的气候转型风险, 以及如何有效识别和化解高碳行业系统性风险溢出及传染效应是当前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利用企业和行业匹配数据, 基于高维时变向量自回归指数模型测算高碳行业气候转型风险冲击与行业间溢出效应. 研究发现: 高碳行业面临的气候转型风险最高, 金融业最低; 气候转型风险越大, 上市公司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就越高, 并且高碳行业资产搁浅是重要的传导路径; 不同时期的政策背景下, 高碳行业对关联行业风险溢出效应出现差异化倾斜, 高碳行业的主要风险溢出对象均与自身有生产网络或者金融网络上的关联. 银行业始终表现为风险吸收角色处于风险网络中心, 并与高碳行业高度关联. 本文为政府和监管部门了解转型风险对高碳行业的影响以及行业关联情况提供依据, 并扩展了化解高碳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跨行业传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