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的转变与制造业结构优化

刘明, 杨国镯

计量经济学报 ›› 2024, Vol. 4 ›› Issue (4) : 1172-1196.

PDF(426 KB)
PDF(426 KB)
计量经济学报 ›› 2024, Vol. 4 ›› Issue (4) : 1172-1196. DOI: 10.12012/CJoE2024-0017
论文

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的转变与制造业结构优化

    刘明1,2,3(), 杨国镯2()
作者信息 +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conomic Growth Target Setting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ructure

    Ming LIU1,2,3(), Guozhuo YANG2()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摘要

设置经济增长目标是地方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本文着重考察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转变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果, 通过逻辑推理和文献归纳提出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机制假说, 并基于中国2001——2020年31个省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调节效应分析显示,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转变后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施加环境约束能有效弱化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的抑制作用;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加码程度减弱有助于弱化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 中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 政府绩效考核下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能通过投资结构扭曲效应、技术创新挤占效应以及要素市场发育阻滞效应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产生抑制作用, 这为减少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的负向影响以及促进制造业优化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

Abstract

Setting economic growth targets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for local governmen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the change of economic growth target setting concept on the optim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ructure, puts forward the hypothesis of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arget 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rough logical reasoning and literature induction, and conducts an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20 (not including Hong Kong, Macau, and Taiwan). The analysis of moderating effect shows that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arget has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ructure after the change of the concept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arget setting, and the imposi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can effectively weaken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arget on the upgrad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ructure. The weakening of the increase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arget will help weaken the inhibiting effect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arget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ructure.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mediary mechanism test show that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arget under 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ppraisal can inhibit the height and rationaliza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ructure through the distortion effect of investment structure, the crowding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stunting effect of factor market development, which provides a feasible path for reducing the negativ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target setting and promoting the optimal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关键词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 / 制造业结构高度化 / 制造业结构合理化 / 投资结构 / 技术创新 / 要素市场发育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argets /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structure / rational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structure / investment structure /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factor market development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刘明 , 杨国镯. 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的转变与制造业结构优化. 计量经济学报, 2024, 4(4): 1172-1196 https://doi.org/10.12012/CJoE2024-0017
Ming LIU , Guozhuo YA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conomic Growth Target Setting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ructure. China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24, 4(4): 1172-1196 https://doi.org/10.12012/CJoE2024-0017

1 引言

当前中国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 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仍是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现阶段, 中国仍处于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的关键时期, 经济增速依然是关乎全局的重要变量(李书娟和王贤彬, 2020).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稳定及扩大就业、增强发展信心, 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的风险均需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 当前国内外多重压力进一步凸显了保持经济增速的重要性(徐奇渊, 2019),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及先立后破的工作基调. 2024年中国预设经济增长目标为5% 左右, 与2023年持平, 属于在正常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 这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各方齐心协力艰苦努力方可实现. 与此同时, 制造业发展亦面临诸多发展瓶颈, 整体发展质量不高, 仍以中低端为主.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基础、国民经济的主体, 其发展和结构优化关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形成以及国际竞争力新优势的塑造. 202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中国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制造业, 要从过去的中低端向上走, 实现全面提升, 高质量发展就要体现在这里(制造业). 实现制造业结构优化均需要一定的经济规模和增速作为保障. 同时, 当经济增长压力过大时又会导致地方政府倾向于短期经济行为, 诸如盲目扩张、过度投资以及挤出研发等(马新啸等, 2022), 这又势必给制造业结构优化带来挑战. 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作为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值的设置能集中体现地方政府的行为策略(刘金东等, 2024), 科学合理的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能进一步发挥其积极作用, 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制度优势, 反之则会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造成负向影响(余泳泽等, 2019). 因此, 探讨经济增长目标与制造业结构优化间的关系, 有助于提出实现"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与"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 双重政策目标协同实现的政策启示,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迫切需要与世界经济发展接轨, 并渴望在经济实力上实现赶超, 因此提高经济增速在干部考核中的地位成为当时的必然选择. 在此情形下, 地方政府普遍选择制定较高的地区经济增长目标(余泳泽和杨晓章, 201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 粗放式增长模式下的资源趋紧和环境问题逐渐暴露. 已有研究亦发现, 政绩考核压力下的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负向影响, 不利于高质量发展(任晓怡等, 2021; 陈海波等, 2023). 2013年底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 通知中重点强调在干部考核工作中不能简单以经济增长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并以环境目标责任制为抓手, 迫使地方政府对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进行策略性调整. 经济增长目标具有指挥棒作用, 其设定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要素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黄亮雄等, 2021). 不同经济增长压力下, 地方政府的政策方向和节奏力度往往不同(王贤彬等, 2021). 因此, 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的转变能否有效避免经济增长目标对经济发展的负向影响, 其与近年来经济增长目标的普遍放缓(周泽将和雷玲, 2024) 具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基于此, 本文基于中国2001–2020年31个省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省级面板数据, 研究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果及路径, 以探索进一步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可行路径和方案. 在此基础上, 从设置理念转变时间和施加环境约束两个角度探讨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的转变效果. 同时, 通过对比设置理念转变、施加环境约束和"加码" 程度减弱的不同效果, 展示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转变的现实内涵, 以厘清其与经济增长目标放缓策略的区别与联系. 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 一是将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这一重要的政府管理手段引入制造业结构优化的研究主题之中. 有关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现有文献主要基于要素投入结构(史丹和张成, 2017)、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韩峰和阳立高, 2020)、外商直接投资(裴长洪, 2006)等市场因素展开研究. 本文的研究为制造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拓宽了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思路. 二是结合制造业结构优化问题考察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策略性调整的现实效果. 围绕经济增长目标管理这一话题,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影响因素(周黎安等, 2015; 余泳泽和杨晓章, 2017; 李书娟等, 2023)、调整规律(徐现祥和梁剑雄, 2014) 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徐现祥等, 2018; 陈海波等, 2023). 鲜有学者关注到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转变的影响效果. 本文基于现实背景, 关注了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转变这一事实, 能拓宽经济增长目标管理的研究思路. 三是探讨了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转变与经济增长目标放缓策略影响效果的差异. 尽管周泽将和雷玲(2024)关注到近年来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普遍放缓现象, 并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能促进资本跨区域流动. 然而经济增长目标放缓是现象并非其转变思路, 且仅放缓经济增长目标是否能完全弱化其带来的负向影响有待进一步商榷. 如徐现祥等(2018)研究发现, 将技术进步引入政策工具后, 经济增长目标与发展质量能呈正相关. 理论上, 作为政府设定的增长目标值, 经济增长目标受到广泛关注, 一味放缓的目标值无法体现政府发展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从而无法起到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 同样不利于经济发展. 本文通过对比设置理念转变、施加环境约束和"加码"程度减弱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不同作用效果, 厘清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转变和目标放缓策略的区别与联系, 有助于深入理解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转变的现实内涵.

2 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 产业结构优化可细化为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 就制造业来说, 高度化指制造业结构升级状况, 反映制造业结构从低技术水平向高技术水平的演进程度; 合理化是制造业要素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测度, 反映制造业产业间的协调程度和投入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文献中关于制造业结构问题的讨论一般都是针对"优化" "高度化" 或"合理化" 展开. 就本文关注的问题而言, 诸多文献在讨论制造业结构优化问题时并未考虑包括设置经济增长目标在内的经济管理策略因素. 梳理文献发现, 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基础性因素和一般因素, 基础性因素的研究主要围绕中国客观条件展开, 一般因素主要围绕制造业外部发展环境展开. 基础因素主要有人力资本(阳立高等, 2018)、技术进步(孔伟杰, 2012; 傅元海等, 2014)、要素投入结构(史丹和张成, 2017)等. 文献普遍认为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劳动力投入较资本投入和研发投入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 一般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韩峰和阳立高, 2020)、城镇化水平(左鹏飞等, 2020)、外商直接投资(裴长洪, 2006)、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贾妮莎和申晨, 2016)、数字经济发展(付文宇等, 2022; 张灵等, 2024)、政府创新(谢众等, 2018)、环境规制(余东华和崔岩, 2019)等. 文献普遍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城镇化水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数字经济能有效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 数字经济和制造业结构优化存在双向互动效应; 相对于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 政府制度创新不但能直接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 还能通过促进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间接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 正式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强于非正式环境规制. 另有一些学者基于全球价值链框架、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研究制造业结构优化问题, 发现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有向中高端环节攀升的趋势, 只有跨过"拐点" 的中高端嵌入才能显著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余东华和田双, 2019); 高端技术制造业增长乏力, 结构升级面临瓶颈, 主要是由国内循环疲软导致的(张建华等, 2023).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市场因素的思考, 但对政府政策行为考虑不足, 更忽略了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这一典型政府管理手段的影响.
从影响作用的角度看, 围绕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影响因素和调整规律. 在影响因素方面, 已有研究证实官员任期和来源(余泳泽和杨晓章, 2017)、土地资源配置(李书娟等, 2023) 会对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设置产生影响. 同时, 以经济增速为核心的干部考核体系下, 地方政府官员为获得稀缺竞升资源, 普遍制定比上级政府更高的目标值, 产生"层层加码" 现象(周黎安等, 2015), 并导致地区间目标值呈"类一刀切" 式的平衡状态(黎文靖等, 2020). 在调整规律方面, 徐现祥和梁剑雄(2014)研究发现当中央层面开始可信的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时, 地方政府会策略性调整地区经济增长目标, 表现为发达省份开始放缓辖区经济增长目标. 二是关于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能促进经济增长(徐现祥和刘毓芸, 2017), 显著增大实际利用外资数量(黄亮雄等, 2021)、驱动辖区内投资增长(刘淑琳等, 2019)、增加企业风险承担水平(黄亮雄等, 2021)等; 而过高的地区经济增长目标阻滞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熊晓炼和陈加才, 2021)、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任晓怡等, 2021)和数字化转型(杨贤宏等, 2021)、侵蚀经济发展质量(徐现祥等, 2018)、降低城市经济韧性(陈海波等, 2023), 导致区域市场分割与重复建设(周黎安, 2004)、要素市场扭曲(赵新宇和郑国强, 2020)和服务业结构升级滞后(余泳泽和潘妍, 2019)等. 三是探讨如何避免经济增长目标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徐现祥等(2018)研究发现, 经济增长目标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关系取决于政府政策工具, 若政府政策工具是要素投入则经济增长目标会"侵蚀" 发展质量, 而将技术进步引入政策工具后, 经济增长目标与发展质量则能呈正相关. 周泽将和雷玲(2024)研究发现, 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能促进资本跨区域流动.
已有研究围绕制造业结构优化和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展开了充分的探讨, 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现有文献至少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围绕制造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多集中于市场化因素, 缺乏对政府行为的探讨. 而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发力是中国发挥新型举国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 对政府行为探讨不足, 无法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优势、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 作为能集中体现政府行为策略的经济增长目标值设置更应引入其中. 二是围绕经济增长目标的研究, 现有文献多集中于讨论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负向影响及地方政府如何根据中央行为进行策略性调整, 对于如何避免其负向影响, 充分发挥正向作用的探讨不足.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作为政府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探讨其负向影响的同时更应探讨负向影响弱化机制,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提供思路. 尽管徐现祥等(2018)周泽将和雷玲(2024)分别关注到了政府政策工具和目标放缓的重要性, 但均属于策略层面, 策略背后的逻辑应是理念的转变. 因此, 有必要探讨增长目标设置理念转变的不同经济后果并与策略层的目标放缓效果进行对比, 以明晰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转变的实质内涵. 因此, 本文将考察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转变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实际效果, 明晰影响路径, 并从政府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和影响机制角度, 提出从理念转变到实现路径的制造业结构优化策略. 这不仅有助于拓宽制造业结构优化的研究视角, 也能够进一步展示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的实质内涵及其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机制及作用路径, 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提供策略参考.

3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经济增长目标是上级官员管理下级官员的重要抓手, 具有承诺性质(詹新宇和刘文彬, 2020). 以经济增速为核心的干部考核体系下, 地方政府普遍选择制定较高的地区经济增长目标(余泳泽和杨晓章, 2017). 地方官员为获得稀缺晋升资源、完成承诺目标, 必然以目标引导实际经济, 在实际工作中倾向于采取短期经济行为(马新啸等, 2022), 调配和争夺一切有利资源来拉动经济增长. 其中通过税收优惠的和要素补贴方式支持劳动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保增长策略(余泳泽等, 2019), 必然对制造业内部结构形成影响.
以经济增速为核心的干部考核体系下, 同级政府间存在排名压力. 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地方政府具有短期倾向, 围绕区域内资源利用和区域间有利资源争夺展开竞争. 区域内资源调动方面, 主要通过财政支出偏向(陈海波等, 2023)、依赖国有企业投资、压低地区要素成本(包括土地和劳动力) (余泳泽等, 2019), 将资源集中于短期项目. 区域间有利资源争夺方面, 主要通过要素市场干预和有偏好的进行招商引资, 吸引有利资源流入. 这必然对辖区内投资结构、技术创新、以及要素市场发育产生负向影响, 进一步传导至制造业, 影响制造业结构优化. 财政支出方面, 以经济增速为核心的干部考核体系下, 地方政府往往选择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造成重复建设和政绩工程(余泳泽和潘妍, 2019), 甚至扶持落后产能, 造成产能过剩(王文甫等, 2014). 政府对资本要素配置方向的干预, 阻碍资本从低效企业向高效企业自由流动. 部分低效企业在政府扶持下, 免遭淘汰, 继续存活并挤占市场容量, 从而降低了高效企业的利润空间. 同时, 政府对资本要素配置方向的干预也会扰乱资本市场融资价格, 强化高效企业的融资约束, 对其战略性规模扩张形成制约. 这必然不利于制造业结构优化. 国有企业投资方面, 地方政府在工业发展中更倾向于依赖国有企业(席鹏辉等, 2017), 地区经济增速考核压力下, 政策资源则进一步向国有企业倾斜. 这会导致国有企业陷入低价格和低利润竞争模式, 并对政府补贴产生依赖(张杰等, 2015), 使国有企业低效率运行, 加剧部分国有企业产能过剩(郭庆旺和贾俊雪, 2006), 不利于制造业结构优化. 要素市场干预方面, 地方政府有通过管控资本、劳动力要素市场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动机(张杰等, 2011), 并在经济增速考核压力下得到强化, 导致要素价格与边际产出偏离. 要素价格与边际产出的偏离, 使资本、劳动力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被错误夸大, 导致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本、劳动力要素, 从而使企业的生产活动转向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领域, 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形成抑制; 同时, 要素市场价格的压低使落后产能企业免遭市场淘汰(林伯强和杜克锐, 2013), 造成制造业产业结构低端锁定. 另外, 劳动力市场价格降低, 使低收入者降低对自身和下一代的人力资本投资(Kahyarara, 2003), 导致制造业结构优化的人才支撑力不足. 招商引资方面, 为争夺区域间流动资源, 地方政府往往采用承诺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工业园区建设等方式招商引资. 高新技术行业风险高、投资回报周期长, 经济增长竞争压力下, 地方政府偏向于给资本密集型产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张杰等, 2011), 导致引入的企业以资本密集型为主. 为避免结构调整导致税收损失, 地方政府会进一步依赖资本密集型产业(余泳泽等, 2019), 导致制造业产业结构低端锁定, 造成资本密集型产业产值增速高于劳动力增速, 使制造业合理化受到抑制.
基于此, 提出本文的假说1: 政绩考核压力下设置的GDP增长目标会抑制制造业结构优化.
政绩考核压力下, 省份间的横向竞争压力导致地方政府普遍制定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 在晋升压力和任期制约下, 地方政府往往采取财政支出偏向、依赖国有企业、干预要素市场、有偏好的招商引资, 引导投资方向, 增加资本积累, 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这些干预手段引致投资结构扭曲、技术创新资源挤占、要素市场发育阻滞. 因此, 本文主要通过投资结构扭曲效应、技术创新挤占效应以及要素市场发育阻滞效应三个角度探讨政绩考核压力下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机制, 为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找准发力途径.
投资结构扭曲效应. 晋升机会的稀缺性和官员任期制的约束, 使政府官员在政绩考核压力下, 倾向于发挥主动性, 以投资引领经济增长. 房地产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行业外溢性强和短期效应明显的特征, 成为地方政府的首要选择, 使得地方政府逐步走向以土地征用——开发——出让为主的发展模式(孙秀林和周飞舟, 2013). 政府财政资源有限, 对房地产的持续投资会推高房地产利润, 使更多民间资本涌入房地产行业, 对制造业发展资源形成挤占. 同时, 政府作为房地产热的主要推动力量(张晓晶和孙涛, 2006), 对房地产的投资偏好, 必然不断推高房地产价格和行业利润. 这必然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涌入房地产行业, 进一步挤占制造业发展资源. 这种挤出会对制造业结构优化产生不利影响: 一是导致制造业资金积累和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从而使技术高端制造业产值增长乏力, 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产生抑制作用; 二是投资向特定行业涌入, 会导致与投资相伴的劳动力、信贷资源也向特定行业集中. 这必然对制造业的劳动力和信贷资源形成挤占效应, 造成制造业人力资本流失和技术创新资金缺乏, 进一步影响制造业结构高度化. 同时, 人力资本积累不足, 也会导致制造业内部要素流动速度受到抑制, 使制造业结构合理化进一步偏离.
技术创新挤占效应. 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下, 地方政府的短期项目倾向会产生技术创新挤占效应. 从政府层面看, 政府财政资源有限, 对短期项目的投资偏好必然挤占科技、教育等具有长期效应的行业资源, 导致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受阻, 创新要素供给不足, 形成技术创新挤占效应. 这势必造成高端技术制造业发展动力不足. 另外, 人力资本提升受阻也会导致劳动要素行业转换难度大, 流动速度低, 进而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形成负向影响. 从企业层面看, 企业为顺应政府经济增长需要, 必然倾向于投资短期能驱动生产规模扩大的项目. 在有限资源约束下, 驱动企业短期生产规模扩大的资本投入与驱动企业长期创新能力提升的研发投入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资源边界约束越明显, 替代关系可能越强烈. 企业为促进短期经济增长, 需不断扩大实物资本投入, 这不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反而容易形成技术创新挤占效应. 也就是说政府短期效应的偏好, 会逐步映射到微观企业的生产投融资行为当中, 进而减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主观能动性, 抑制制造业结构优化.
要素市场发育阻滞效应. 政绩考核压力下, 为完成既定目标, 地方政府具有短期项目倾向, 这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对要素市场发育产生影响: 一是地方政府对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引进偏好和对国有企业的依赖, 使地方政府政策向资本密集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倾斜, 这无形中增加了资本密集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信贷资源可得性, 使信贷资源无法依其边际收益自由流动, 从而对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并进一步挤占高端制造业的信贷资源; 二是为实现辖区内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本积累、保持低劳动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获得劳动力成本的出口比较优势, 地方政府往往通过人为压低劳动力要素市场价格, 使得劳动力市场价格低于劳动力价值, 获得劳动力价值"剪刀差", 从而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张杰等, 2011), 这种对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压低必然对劳动力要素市场发育产生阻滞效应, 不利于劳动力要素流动, 进而抑制制造业结构合理化.
基于以上分析, 提出本文的假说2: 政绩考核压力下,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通过投资结构扭曲效应、技术创新挤占效应、要素市场发育阻滞效应影响制造业结构优化.
政绩考核压力下, 为防止"数字不如人" 输在起跑线上, 各级政府在制定地区经济增长目标时存在竞争. 竞争压力下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推动地方政府调动区域内资源集中于"短期效应" 明显的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通常倾向于压低要素成本、引导要素流向, 以低要素成本优势招商引资, 吸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 争夺区域间流动资源. 这必然影响制造业要素密集度, 挤压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成长空间, 致使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 不利于制造业结构高度化. 另外, 对制造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持续扶持, 也导致制造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产值增速快于劳动力增速, 使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受到抑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 2015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将"两山" 理论正式写入中央文件, 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两山" 理论确定为生态文明改革的重要理念. 意味着"两山" 理论正式成为指导政府行为的重要理念.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作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行为策略(刘金东等, 2024), 必然受到"两山" 理论理念的影响. "两山" 理论的核心是发展方式变革, 意在树立正确发展理念, 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赵建军和杨博2015). 这要求地方政府在设定经济增长目标时充分考虑经济质量、生态环境和民生幸福等因素, 同时引导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潜力, 科学、合理的制定地区经济增长目标. 合理的地区经济增长目标有助于发挥制度优势,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给地方经济发展给予喘息空间, 在考虑经济的长远发展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经济结构, 这势必能弱化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负向影响.
基于此, 提出本文的假说3: "两山" 理念下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能有效弱化其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
综上, 政绩考核压力下, 为完成地区经济增长目标, 地方政府通常通过调动本区域内资源及争夺区域间有利资源展开竞争. 主要以财政支出、依赖国有企业、干预要素市场和招商引资等手段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由此对投资结构、技术创新和要素市场发育产生负向影响, 从而对制造业结构优化产生抑制作用. 在"两山" 理论指导下设置的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能促使地方政府"理性选择", 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经济结构, 助力制造业结构优化. 因此, 助力制造业结构优化发展, 一方面须深入践行"两山" 理论,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发展思路, 以其他环境、民生等方面的目标为约束力, 促使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设置进行策略性调整, 约束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 另一方面, 应从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机制出发, 基于改善投资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和促进要素市场发育等路径促进制造业优化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路径如图 1所示.
图1 制造业结构优化路径图

Full size|PPT slide

4 模型设计与实证检验

4.1 模型设计

预设地区经济增长目标是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制造业作为中国实体经济的重要部门必然受到影响. 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下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制定策略不同, 从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果不同. 假定制造业结构优化水平是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等相关因素的函数, 即其影响因素函数定义为: Yit=f(CTGDPit,Mit). 其中Y代表制造业结构优化水平, CTGDP代表地区经济增长目标, M代表影响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其他因素. 基于此, 本文拟在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程度进行测度的基础上, 借鉴余泳泽和潘妍(2019)的研究构建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影响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基准回归模型. 该模型以制造业结构优化水平为被解释变量, 以地区经济增长目标为核心解释变量如式(1)所示:
Upgradeit=α0+α1CTGDPit+λjj=1nMjit+μt+δi+εit,
(1)
其中Upgrade表示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 CTGDP表示核心解释变量地区经济增长目标, M表示控制变量, ut表示时间效应, δi表示个体效应, εit表示随机误差. 制造业结构优化具体包含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和制造业结构合理化, 则进一步将式(1) 分化为式(2)和式(3):
Hightechit=α0+α1CTGDPit+λjj=1nMjit+μt+δi+εit,
(2)
Induslit=α0+α1CTGDPit+λjj=1nMjit+μt+δi+εit.
(3)
Hightech表示制造业结构高度化指数, 数值越大制造业结构高度化越好, Indusl表示制造业结构合理化指数, 数值越大制造业结构越合理. 式(2)和式(3) 中系数α1的大小和符号分别反映了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系数λj反映了其他因素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为进一步讨论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影响的内在机制, 依据前文理论机制分析及所设计的基准模型, 这里选择投资结构(Invest)、技术创新水平(Patent)、要素市场发育度(Fmdd) 的代理变量, 设定中介机制检验模型并展开论证. 首先以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为被解释变量, 以地区经济增长目标为解释变量, 考察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进一步以待检验中介变量为被解释变量, 以地区经济增长目标为解释变量, 考察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待检验中介变量的影响. 在上述回归结果显著的情况下, 再构建模型来考察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和待检验中介变量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由此构建中介机制检验模型, 如式(4)(6).
Upgradeit=α0+α1CTGDPit+λjj=1nMjit+μt+δi+εit,
(4)
Zit=β0+β1CTGDPit+λjj=1nMjit+μt+δi+εit,
(5)
Upgradeit=γ0+γ1CTGDPit+γ2Zit+λjj=1nMjit+μt+δi+εit,
(6)
Upgrade表示制造业结构优化, 包含制造业结构高度化(Hightech)和合理化(Indusl). Z表示中介机制变量, 包括投资结构(Invest)、技术创新水平(Patent)、要素市场发育度(Fmdd). 模型中其他变量的定义与前文基准模型相同. 若回归结果显示式(4)(6) 中的系数α1β1γ2均显著, 则说明待检验中介变量的间接效应显著. 若α1显著而β1γ2中有一个不显著, 则需要进一步对系数乘积β1γ2的显著性做Bootstrap检验, 若不为0则认为中介变量的间接效应显著, 否则间接效应不显著.

4.2 变量选择

1. 被解释变量. 制造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指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变动的过程. 参照傅元海等(2014), 本文用制造业高端技术产值/中端技术产值表示制造业结构高度化水平1.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间协调力和关联水平不断加强和提高的动态过程, 既反映产业间的协调程度, 还反映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干春晖等, 2011). 根据已有文献, 制造业结构合理化主要采用结构偏离度和泰尔指数衡量. 由于结构偏离度未能体现各行业在制造业中的经济地位, 不能准确反映经济转型期中国制造业结构合理化水平. 本文借鉴干春晖等(2011)的研究, 采用泰尔指数2的倒数度量制造业结构合理化水平.
1根据傅元海等(2014)对制造业的划分方法, 高端技术产业包括通用设备、交通运输(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电子、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化工医药等行业; 中端技术产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橡塑和塑料制品业(橡胶、塑料)、非金融矿物、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和金属制品等行业; 低端技术产业包括食品加工制造、饮料、烟草、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家具、造纸、印刷和文体用品及其他制造业.
2TL=i=1n(YiY)ln(YiLi/YL)其中Y为工业总产值, L为平均从业人数, i为第i个行业, n为行业总数. 针对国家统计局2011行业分类变动, 本文做了如下处理: 将变动前分开统计的橡胶行业和塑料行业做合并处理, 将变动后分开统计的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做合并处理.
2. 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重点关注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的转变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考虑理念转变最终体现为经济增长目标值设置的合理性, 即不同理念下设置的经济增长目标值是其设置理念的载体. 因此, 我们选用地方政府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值(CTGDP) 作为核心解释变量. 借鉴徐现祥等(2018), 本文采用31个省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的年度地区经济增长目标来衡量. 该增长目标是政府年初公布的, 具有"事前指导" 意义, 给政府全年经济增长施加事前压力, 与本文研究目标贴合. 数据整理过程对采用区间形式公布的目标值采用下区间值, 对修饰词为"左右" "以上" 的表示形式, 采用具体数值作为目标值.
3. 控制变量. 在借鉴已有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本文研究需要, 依变量逻辑关系和影响机制确定以下控制变量: ①外商投资(FDI), 制造业是外商资本的主要进入行业, 外商资本的进入能改变地区的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 扩大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对制造业的影响作用, 促进地区制造业结构优化, 本文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本地区GDP的比重作为外商投资的代理变量. ②地区人力资本积累(LNNumun), 地区人力资本积累通过影响要素禀赋结构、消费结构、技术创新能力对制造业结构优化产生影响(阳立高等, 2018), 本文用省域内高校数量作为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 在模型中取对数. ③地区开放度(Open), 地区开放度可能使中国制造业被全球价值链所"俘获", 长期处于低成本生产模式(刘志彪和张杰, 2009), 也可能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 通过产业链延伸及"出口中学习" 促进制造业升级. 本文用地区进出口总额与本地区GDP的比重, 作为地区开放度的代理变量. ④交通运输业发达程度(Traf), 交通运输业发达程度能影响运输成本、运输时间, 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 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影响. 本文用货运量作为交通运输业发达程度的代理变量, 在模型中取对数. ⑤资源依赖度(Resd), 资源依赖度通过影响地区优先发展产业类型, 影响制造业产业发展, 本文用矿业就业比例反映区域资源依赖度.
4. 中介变量. 基于前文理论分析, 选取如下中介变量: ①投资结构(Invest). 如前文所述, 政府为完成年初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倾向于以投资引领经济增长, 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房地产行业因短期效应明显, 成为政府的首要选择, 因而本文借鉴余泳泽等(2019)的研究, 采用房地产投资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衡量投资结构. ②技术创新水平(Patent). 政府为完成经济增长目标, 财政支出方面倾向于投资短期项目, 对于教育、科技等支撑技术创新但短期效应却不明显的行业投入形成挤占, 进而对技术创新水平产生影响. 文中用发明专利申请数(百件/万人) 的对数衡量技术创新水平. ③要素市场发育度(Fmdd). 为争夺区域间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资源, 政府具有明显的土地配置偏向, 有意引导信贷资源流向、压低劳动力市场价格, 对要素市场发育产生影响. 本文选用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数据库公布的要素市场发育指数衡量要素市场发育度.

4.3 数据来源3

3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和代码请参见科学数据银行(ScienceDB) 期刊社区, DOI: 10.57760/sciencedb.j00214.00026和CSTR: 31253.11.sciencedb.18245. 若使用文中数据信息, 请注明引文和数据出处.
以2001–2020年中国31个省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数据, 研究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具体数据来源如下. ①地区经济增长目标来源于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 湖南省2001年、吉林省2001年、浙江省2006年、上海市2015年数据缺失, 采用插值法补齐, 四川省和云南省2020年未明确经济增长目标, 分别采用"比全国高两个百分点左右"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的文字描述方式给出, 这里将根据这些描述计算其经济增长目标值. ②地区实际经济增长数据来源于各省份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③制造业各行业工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和《工业统计年鉴》, 部分省市2017–2020年数据缺失, 这里借鉴傅元海等(2016)的做法, 利用2016年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等数据信息进行推算. 海南省2013年、河北省2008年、青海省2018年、云南省2008年少量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齐. ④制造业各行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来源于各省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贵州2012年和2017年数据缺失采用插值法补齐. 福建省2001–2011年、河北省2001–2008年、河南省2001–2006年、辽宁省200–2011年、四川省2001–2005年部分行业从业人数缺失, 采用插值法补齐. ⑤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 并用各省份统计年鉴数据和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进行补充, 采用年平均汇率换算为人民币. 其中吉林省2017–2020年数据缺失, 2017–2018年采用新闻数据4、2019年和2020年根据《统计公报》增速数据计算得来5; 西藏2016–2020年数据缺失, 用趋势外推法补齐. ⑥要素市场发育指数来自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数据库6. ⑦其他变量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部分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补齐, 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018–2020年无具体数据公布, 运用官网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计算得出.
42018年吉林省利用外资额度大幅增长新浪吉林新浪网.
5吉林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l.gov.cn); 吉林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l.gov.cn).
6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数据库(ssap.com.cn).

4.4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1) 基准回归结果. 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式(2)和式(3) 均应选用固定效应模型(P值均为0.00), 具体基准回归结果如表 1所示.
表1 基准模型估计结果
(1) (2) (3) (4) (5) (6)
ctgdp −7.20*** −29.30*** −7.11*** −31.11*** −8.09*** −27.00**
(1.56) (9.71) (1.56) (9.76) (1.86) (10.51)
Constant 2.16*** 10.42*** −2.16*** 10.59*** 3.15*** −33.45**
(0.25) (1.10) (0.15) 0.92) (0.67) (3.80)
控制变量 NO NO NO NO YES YES
固定效应 NO NO YES YES YES YES
样本量 620 620 620 620 620 620
可决系数 0.03 0.02 0.07 0.23
区域数 31 31 31 31 31 31
注: *、**和*** 分别表示10%、5%和1% 的显著性水平; 小括号内为标准误
表 1第(1) 列和第(2) 列为未引入控制变量、未采用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 第(3) 列和第(4) 列为未引入控制变量, 采用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 第(5) 列和第(6) 列为引入控制变量并采用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 根据第(5) 列和第(6) 列的基准回归结果,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的回归系数为−8.09, 在1% 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对合理化的回归系数为−27.00, 在5% 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回归结果表明,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显著抑制了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 这一结果与假说1相符. 意味着政绩考核压力下的经济增长目标激发晋升博弈, 导致政绩工程和重复建设. 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损经济效率, 对经济发展产生负向影响, 这一研究结论与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徐现祥等, 2018; 余泳泽等, 2019; 詹新宇等, 2023). 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提升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前提之一. 因此, 政绩考核压力下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发展产生了负向影响. 这一研究结论是诸多围绕经济增长目标负向影响的研究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的再拓展. 这一发现充分证明践行"两山" 理论、转变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 引导同级政府间建立区域合作与良性竞争关系的必要性.
2) 内生性问题处理. 考虑到经济增长目标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 本部分采用工具变量法对式(2)和式(3) 再次回归. 地区间的排名压力使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增长目标时受到邻近地区或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目标值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区越多竞争越激烈. 本部分借鉴余泳泽等(2019)工具变量的设置思路, 并借鉴潘文卿(2015)按照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禀赋将中国划分为八大经济区7, 构造区域内省份数量(与个体变化有关) 与未来一期国家经济增长目标值(与时间有关) 的交互项作为省级经济增长目标约束的工具变量(Ⅳ). 2020年因疫情原因国家层面未公布经济增长目标, 2019年和2020年后一期国家经济增长目标值分别采用2021年和2022年发布的目标值. 回归结果如表 2所示, 由第一阶段的拟合结果可见, 工具变量对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拟合系数为0.15, 在1% 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 且通过了弱工具变量检验和不可识别检验. 由第二阶段的拟合结果可见,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拟合系数与基准回归结果基本一致.
7八大经济区分别为: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京津地区(北京、天津)、北部沿海地区(河北、山东)、东部沿海地区(江苏、上海、浙江)、南部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北地区(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 以及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西藏).
表2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
工具变量法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hightech ctgdp indusl
0.15***
(0.01)
ctgdp −12.15*** −65.66***
(4.10) (23.38)
Kleibergen-Paaprk LM统计量 15.84 15.84
[0.00] [0.00]
Cragg-Donald Wald F统计量 140.72 140.72
Kleibergen-Paap rk Wald F统计量 41.26 41.26
Anderson-Rubin Wald检验 7.45 3.03
[0.01] [0.09]
常数项 6.58*** −0.03* −31.70***
(0.68) (0.01) (3.87)
样本量 620 620 620
可决系数 0.75 0.54 0.53
注: *、**和*** 分别表示在10%、5%和1% 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小括号内为标准误; 中括号内数值为p值.
3) 稳健性检验. 基于数据角度, 因福建省、河北省、河南省、辽宁省、四川省部分年份部分行业平均就业人数缺失, 文中采用插值法补齐, 为防止因计算导致结果的不准确, 这里剔除福建省、河北省、河南省、辽宁省、四川省五个省份的数据后对式(2)和式(3) 再次回归, 回归结果如表 3, 系数分别为−8.09和−27.00, 分别在1%和10% 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基准模型结论可靠. 基于变量角度, 本文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 选用本年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完成度(PGDP) 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的替代变量进行回归. 具体来看, 采用当年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值与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值之比来衡量本年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完成度, 由于存在政绩考核压力, 地方政府普遍制定较高的目标值(周黎安等, 2015), 完成度越高则辖区内经济体受到的压力越大, 政府这一年的"自我施压" 越严重. 而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发生转变后,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值主要是基于本地区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发展长短期需求制定的, 完成度则能更好地体现辖区内经济发展潜力的释放. 本文用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完成度替代核心解释变量地区经济增长目标重新进行回归. 另外, 本文还考虑到直辖市的特殊性、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2020年疫情影响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 分别通过剔除直辖市数据、剔除2008–2009年数据和剔除2020年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 以上回归结果与基准模型基本一致(如表 3所示), 基准模型结论可靠.
表3 稳健性检验结果
删除五省数据 替换核心解释变量 剔除直辖市 删除2008–2009年数据 删除2020年数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hightech indusl hightech indusl hightech indusl hightech indusl hightech indusl
pgdp −0.38*** −1.51**
(0.13) (0.72)
ctgdp −8.18*** −28.72*** −6.94*** −31.04*** −7.77*** −20.55* −9.04*** −34.12***
(2.14) (10.94) (1.76) (11.52) (2.04) (11.53) (1.99) (11.41)
常数项 3.23*** −30.10*** 3.56*** −31.47*** 2.07*** −32.28*** 3.21*** −33.66*** 2.94*** −33.79***
(0.77) (3.94) (0.75) (4.20) (0.64) (4.16) (0.71) (3.99) (0.68) (3.90)
控制变量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固定效应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样本量 520 520 620 620 540 540 558 558 589 589
可决系数 0.07 0.21 0.06 0.22 0.06 0.22 0.07 0.23 0.06 0.24
区域数 26 26 31 31 27 27 31 31 31 31
注: *、**和*** 分别表示在10%、5%和1% 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小括号内为标准误.
4) 内在机制分析. 为检验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中介机制, 这里首先依次对式(4)(6) 进行估计, 之后对于逐步检验法检验结果无法判断的间接效应是否显著的中介变量做Bootstrap检验. 由于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数据库数据仅更新至2019年, 因此要素市场发育度的中介机制检验以2001–2019年的数据为样本. 表 4为制造业结构高度化中介机制检验结果, 第(2) 列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系数显著为正, 第(3) 列投资结构扭曲系数为负但不显著, 因此进一步做Bootstrap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投资结构扭曲在95% 的置信度下的间接效应(r(ind_eff))置信区间不包含0, 间接效应显著, 证明政绩考核压力下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能通过投资结构扭曲效应抑制制造业结构高度化. 第(4) 列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系数显著为负, 第(5) 列创新水平的系数显著为正, 说明政绩考核压力下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能通过创新挤占效应抑制制造业结构高度化. 第(6) 列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系数显著为负, 第(7) 列要素市场发育水平系数为正, 但不显著, 因此进一步做Bootstrap检验. 检验显示投资结构扭曲在95% 的置信度下的间接效应(r(ind_eff))置信区间不包含0, 间接效应显著, 证明政绩考核压力下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能通过要素市场发育阻滞效应抑制制造业结构高度化. 表 5为制造业结构合理化中介机制检验结果, 可发现投资结构扭曲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显著的间接效应. 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在95% 的置信度下间接效应显著. 中介效应的逐步回归检验可能存在内生性偏误问题, 参考江艇(2022)的研究, 本文排除了中介变量可能受到的其它变量的影响. 进一步, 借鉴王凯等(2024)将中介变量滞后一期进行检验, 结论依然成立. 由此可见,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可通过投资结构扭曲效应、技术创新挤占效应、要素市场发育阻滞效应等中介因素影响制造业结构优化, 且中介效应检验符合环境要求, 结论可靠. 这一结果与假说3相符. 说明政绩考核压力下, 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使地方政府在实际管理中倾向于促进短期经济增长, 将资源投向特定领域. 这必然导致资源错配, 挤出对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投资. 同时目标压力驱动辖区内企业涌向特定领域, 经营中倾向于扩大规模, 降低研发投入支出, 从而造成投资结构扭曲, 对科技支出形成挤占, 抑制该区域技术创新. 另外, 为完成预定经济增长目标, 地方政府必然对要素市场进行干预, 造成要素市场发育受阻. 这势必使制造业面临可获资源受限、科技支撑力不足、人力资本积累不足、要素流动性不足的局面, 进而抑制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 该部分实证结论是制造业结构优化视角下对已有研究的再证实(余泳泽等, 2019)和进一步拓展(赵新宇和郑国强, 2020). 本文发现要素市场发育阻滞效应是政绩考核压力下地区经济增长目标抑制制造业结构优化的一条重要机制.
表4 制造业结构高度化中介机制检验结果
基准 投资结构扭曲效应 技术创新挤占效应 要素市场发育阻滞效应
(1) (2) (3) (4) (5) (6) (7)
hightech invest hightech patent hightech fmdd hightech
ctgdp −8.09*** 0.21* −7.86*** −9.98*** −5.80*** −25.92*** −8.47***
(1.86) (0.11) (1.86) (1.24) (1.94) (4.42) (2.05)
invest −1.08
(0.69)
patent 0.23***
(0.06)
fmdd 0.02
(0.02)
Constant 3.15*** −0.03 3.13*** −20.67*** 7.90*** −13.56*** 3.24***
(0.67) (0.04) (0.67) (0.45) (1.43) (1.51) (0.73)
bootstrap r(ind_eff) [−3.31 −0.30] [−5.36 −0.47]
控制变量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固定效应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样本量 620 620 620 620 620 589 589
可决系数 0.07 0.14 0.08 0.88 0.09 0.59 0.07
区域数 31 31 31 31 31 31 31
注: *、**和*** 分别表示在10%、5%和1% 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小括号内为标准误; [] 表示95% 显著性水平上的置信区间.
表5 制造业结构合理化中介机制检验结果
基准 投资结构扭曲效应 技术创新挤占效应 要素市场发育阻滞效应
(1) (2) (3) (4) (5) (6) (7)
indusl invest indusl patent indusl fmdd indusl
ctgdp –27.00** 0.21* –24.05** –9.98*** –22.03** –25.92*** –33.37***
(10.51) (0.11) (10.44) (1.24) (11.07) (4.42) (11.77)
invest –13.80***
(3.89)
patent 0.50
(0.35)
fmdd 0.03
(0.11)
Constant –33.45*** –0.03 –33.81*** –20.67*** –23.17*** –13.56*** –33.40***
(3.80) (0.04) (3.76) (0.45) (8.19) (1.51) (4.18)
bootstrap r(ind_eff) [–30.43-14.78] [–4.93-10.99]
控制变量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固定效应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样本量 620 620 620 620 620 589 589
可决系数 0.23 0.14 0.24 0.88 0.23 0.59 0.24
区域数 31 31 31 31 31 31 31
注: *、**和*** 分别表示在10%、5%和1% 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小括号内为标准误; [] 表示9% 显著性水平上的置信区间.
5) 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转变的影响效果分析. 基准回归结果显示,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具有负向影响作用. 本部分基于时间维度和目标约束维度, 检验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设置思路转变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果. 同时, 考虑"两山" 理论视角下经济目标设定时要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 政府理性思考下制定的目标值可能具有放缓特征. 那么, 在制定目标值时是否直接采用放缓策略亦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有必要对其展开讨论. 因此, 在探讨经济增长目标值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影响效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与地区经济增长目标"放缓" 策略的影响效果进行对比, 以明晰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与经济增长目标"放缓" 策略的区别与联系. 其一, 在时间维度上验证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转变的影响效果. 根据理论分析部分相关事件的推进时间, 我们认为2015年及之后的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值设定受到了"两山" 理论的影响, 按照时间区间2001–2014年和2015–2020年对样本进行划分, 对式(2)、式(3) 进行分样本回归. 其二, 在目标约束维度上验证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转变的影响效果. 通过环境约束的调节效应, 验证在目标制定时考虑环境等约束性目标对其影响效果的作用方向. 环境约束性指标选取方面, 考虑到二氧化硫是造成中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同时也是国家强制减排的对象, 其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量能较大程度上反映该区域环境约束力度, 因而选用工业增加值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比值作为环境约束指标. 其三, 基于"加码" 程度强弱验证地区经济增长目标放缓策略的影响效果. 按照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均值与当年国家经济增长目标值的差值, 将差值小于2% 的年份视为加码程度弱的年份(具体包括2001–2002年、2011年、2015–2019年), 大于2% 的年份视为加码程度强的年份, 对式(2)、式(3) 进行分样本回归. 其中2020年国家层面未制定经济增长目标, 分样本回归仅包含2001–2019年的数据. 回归结果如表 6所示.
表6 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转变及放缓策略的影响效果
2001–2014年 2015–2020年 环境约束调节效应 加码程度强 加码程度弱
hightech indusl hightech indusl hightech indusl hightech indusl hightech indusl
ctgdp −15.97*** −23.35 −1.52 65.08* −7.37*** −28.84*** −15.58*** −40.47** −9.05*** −14.02
(3.26) (17.05) (3.53) (38.77) (1.78) (10.74) (4.08) (19.14) (2.69) (22.60)
ctgdp × green 90.37** 271.78
(45.08) (272.32)
green −3.94 −16.32
(2.73) (16.52)
Constant 1.23 −33.70*** 2.51 96.73* 3.33*** −32.40*** 1.37 −46.99*** 5.27*** −23.87***
(0.79) (4.11) (4.57) (50.27) (0.65) (3.95) (1.10) (5.15) (0.83) (6.99)
控制变量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固定效应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YES
样本量 434 434 186 186 620 620 341 341 248 248
可决系数 0.10 0.21 0.07 0.12 0.19 0.23 0.08 0.28 0.20 0.19
区域数 31 31 31 31 31 31 31 31 31 31
注: *、 **和***分别表示在10%、 5%和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小括号内为标准误.
根据表 6,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在2001–2014年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对合理化影响效果不显著, 在2015–2020年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影响效果不显著, 对合理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环境约束的施加能有效弱化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的抑制作用, 对合理化的影响效果则不显著;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在加码程度强的年份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 在加码程度弱的年份仅对高度化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 对合理化的影响效果则不显著. 表明"两山" 理论指导下设置的经济增长目标值能弱化其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负向作用. 这一结论与假说3相符. 同时, 可以发现加码程度减弱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负向影响, 而"两山"理论指导下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的转变则扭转了这一局面, 施加环境约束也能有效弱化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负向影响作用. 这一研究结论也见诸于文献中对目标管理转变与发展质量关系的探讨. 如徐现祥等(2018)的研究发现, 将技术进步引入政策工具, 则经济增长目标与发展质量呈正相关. 本文研究结论与之相似, 即经济增长目标与经济发展质量并非不可兼得, 经济增长目标的"降压" 策略并非是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 近年来目标值的普遍放缓只是科学合理制定经济增长目标的数值体现, 但不是促使其影响效果转变的内在机制. 解决经济增长目标与发展质量负向关系的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制定经济增长目标. 区别于徐现祥等(2018)的研究, 本文联系"两山" 理论, 发现施加环境约束亦可弱化其对经济体的负向影响. 这一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即深入践行"两山" 理论, 转变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 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 才能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正向作用, 弱化其负向作用, 最大程度发挥经济增长目标的积极作用.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制造业结构优化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 因此科学制定地区经济增长目标, 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激励作用和信心提振作用, 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根据以上研究, 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 应深入践行"两山" 理论, 在干部考核工作中不简单以经济增速为重要考核指标, 加入环境、民生、技术进步等约束性目标. 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经济的长、短期发展需求, 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值, 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 从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机制入手, 基于投资结构、技术创新以及要素市场发育角度, 分别构建对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投资约束机制, 通过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提升技术创新转换能力; 加快要素流动, 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弱化政绩考核压力下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负向影响.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经济增长特征来看, GDP均是衡量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打破"唯GDP" 不等于否认GDP的重要意义, 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而经济增长是更好发挥市场要素配置、增加创新投入、促进要素流动的关键. 当前中国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 如何更好地发挥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正向作用, 弱化其对经济体的负向影响, 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议题. 制造业结构优化关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形成以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塑造, 探讨其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这一现实背景, 检视政绩考核压力下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果及机制. 在此基础上, 突破传统文献中以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影响因素、调整规律和经济后果为主体的研究, 联系"两山" 理论来考察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转变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果. 并与已有文献关注到经济增长目标放缓策略进行对比, 以明晰经济增长目标设置思路转变的实质内涵. 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①政绩考核压力下设置的GDP增长目标会抑制制造业结构优化.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均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 表明以经济增速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引发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目标设置方面的横向竞争. 横向竞争压力激发政府的短期项目偏好, 从而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形成抑制作用. 这一发现也说明需要转变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 从官员绩效考核入手引导同级政府间建立区域合作与良性竞争关系. ②政绩考核压力下, 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行为, 通过投资结构扭曲效应、技术创新挤占效应以及要素市场发育阻滞效应抑制制造业结构优化. 这一中介机制检验结果, 为弱化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发展的负向影响作用和促进制造业优化发展提供可行路径. ③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增长目标的过程中加码程度减弱, 能弱化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 但弱化作用有限. 检验结果显示加码程度弱的年份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抑制作用均弱于加码程度强的年份, 表明加码程度减弱有助于弱化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 但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不利影响. ④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转变后,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表现为促进作用, 对高度化的影响效果不显著, 施加环境约束能有效弱化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的抑制作用. 结合第三条结论可以发现, "新常态" 下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的理性放缓为"两山" 理论下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的应有之义, 但非全部. 只有转变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 践行"两山" 理论, 才能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正向作用, 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发展. 基于以上结论, 提出下述政策建议.
一是, 深入践行"两山" 理论, 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 理论和经验均表明,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设置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发现, 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转变后,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因此, 在制定经济增长目标时, 应持续深入践行"两山" 理论指导下的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理念, 充分考虑本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和资源禀赋, 避免与其他区域展开围绕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制定的"事前" 竞争. 同时应对地方政府的干预行为实施原则管理与程序管理, 确保经济增长目标设置下政府引导行为落到实处的同时不对正常的经济运行造成过度干扰, 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是, 建立全国统筹发展的格局, 探索地区间良好的竞争和合作模式. 在"晋升锦标赛" 制度体制下, 囿于排名压力, 地方政府围绕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展开竞争, 在制定地区经济增长目标时, 普遍制定较高的目标值, 整体呈现出在国家当年经济增长目标值基础上加码的现象. 本文研究发现, 加码程度弱的年份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弱于加码程度强的年份. 因此, 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制定应基于全局视角, 加快国内市场一体化建设, 以经济质量竞争为抓手, 进一步转变地方政府间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核心的竞争模式. 地方政府可根据2022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找准自身定位, 立足自身定位强化区域间合作与分工, 避免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 同时, 在强化竞争政策的同时应及时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 优化营商环境, 防止在招商引资时展开恶性竞争.
三是,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科技教育方面的支出比重. 本文研究发现政绩考核压力下, 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倾向于短期项目, 产生投资结构扭曲效应, 挤占科技教育行业以及制造业的发展资源, 对制造业结构优化产生抑制作用. 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财政工具以及产业政策, 加大对科学教育以及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 支持企业在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进而提升区域创新和研发活力, 促进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四是, 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疏通要素流通渠道, 加强新型生产要素的培育力度. 基于本文研究, 要素市场发育受到阻滞会对制造业结构优化产生抑制作用. 因此,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培育新型要素, 纾解要素层面的抑制作用势在必行. 根据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以及2022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地方政府应基于打造全国统一要素市场的现实要求, 促进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流动, 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其一, 从要素发育阻滞路径入手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强化能促进要素流动的制度环境建设. 土地资源方面, 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管理, 增强对土地出让的监管, 建设土地跨区域交易机制; 人力资源方面,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依据全国统一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和保障机制, 促进人才、劳动者的跨区域流动; 融资渠道方面, 发展动产融资, 构建具有多层次、有差异、覆盖范围广、分工合理的金融服务体系, 增加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以及融资可得性. 其二, 通过构建法律法规与政策调整机制, 着力培育技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 完善科技信息以及数据在区域间的开放和共享, 助力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陈海波, 马琳楠, 刘洁,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我国276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23, 37 (3): 86- 94.
Chen H B , Ma L N , Liu J , The Impact of Local Economic Growth Targets on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Research Based on the Evidence of 276 Cities in China[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23, 37 (3): 86- 94.
付文宇, 李彦, 赵景峰,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中国制造业优化升级?[J].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11): 128- 142.
Fu W Y , Li Y , Zhao J F , How Can the Digital Economy Enabl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22, (11): 128- 142.
傅元海, 叶祥松, 王展祥, 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基于动态面板的经验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 (9): 78- 90.
Fu Y H , Ye X S , Wang Z X , The Selection of Technology Progress Path of Manufacturing Structure Optimization —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4, (9): 78- 90.
傅元海, 叶祥松, 王展祥, 制造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效率提高[J]. 经济研究, 2016, 51 (8): 86- 100.
Fu Y H , Ye X S , Wang Z X , Structure Change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n Economic Growth[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6, 51 (8): 86- 100.
干春晖, 郑若谷, 余典范,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 经济研究, 2011, 46 (5): 4- 16.
Gan C H , Zheng R G , Yu D F ,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Economic Growth and Fluctuations in China[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1, 46 (5): 4- 16.
郭庆旺, 贾俊雪, 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J]. 管理世界, 2006, (5): 19- 25.
Guo Q W , Jia J X , Local Government Behavior, Investment Impulse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06, (5): 19- 25.
韩峰, 阳立高,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一个集聚经济与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的综合框架[J]. 管理世界, 2020, 36 (2): 72- 94.
Han F , Yang L G , How Does the 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Structure?: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Schumpeter's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20, 36 (2): 72- 94.
黄亮雄, 马明辉, 王贤彬, 经济增长目标影响了企业风险承担吗?——基于市场和政府双重视角的考察[J]. 财经研究, 2021, 47 (1): 62- 76.
Huang L X , Ma M H , Wang X B , Does Economic Growth Target Affect Enterprise Risktaking? Based on 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Market and Government[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21, 47 (1): 62- 76.
贾妮莎, 申晨,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效应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16, (8): 143- 153.
Jia N S , Shen C , Influences of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the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16, (8): 143- 153.
江艇, 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 中国工业经济, 2022, (5): 100- 120.
Jiang T , Mediating Effects and Moderating Effects in Causal Inference[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22, (5): 100- 120.
孔伟杰, 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省制造业企业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2, (9): 120- 131.
Kong W J ,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a Large Sampl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Provin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12, (9): 120- 131.
黎文靖, 汪顺, 陈黄悦, 平衡的发展目标与不平衡的发展——增长目标偏离与企业创新[J]. 管理世界, 2020, 36 (12): 162- 175.
Li W J , Wang S , Chen H Y , Balanced Development Target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GDP Target Deviation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20, 36 (12): 162- 175.
李书娟, 王贤彬, 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下的国企投资规律及效应研究——来自地级经济增长目标与上市公司样本的证据[J]. 南方经济, 2020, (11): 83- 98.
Li S J , Wang X B , Research on Rule and Effec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vestment under the Pressure of Economic Growth Target: Evidence from China's Prefectural Economic Growth Target and Listed Companies[J]. South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 2020, (11): 83- 98.
李书娟, 王贤彬, 陈邱惠, 中央资源配置如何影响地方增长目标设置?——基于2004年土地供应政策调整的解释[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3, 40 (2): 25- 47.
Li S J , Wang X B , Chen Q H , Central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Local Growth Target Setting[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23, 40 (2): 25- 47.
林伯强, 杜克锐, 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效率的影响[J]. 经济研究, 2013, 48 (9): 125- 136.
Lin B Q , Du K R , The Energy Effect of Factor Market Distortion in China[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3, 48 (9): 125- 136.
刘金东, 徐文君, 陶然, 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与地方债务规模扩张——基于逐顶竞争的视角[J]. 南方经济, 2024, (1): 1- 21.
Liu J D , Xu W J , Tao R , Economic Growth Target Setting and Local Debt Expa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acing-to-the-top Competition[J]. South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 2024, (1): 1- 21.
刘淑琳, 王贤彬, 黄亮雄, 经济增长目标驱动投资吗?——基于2001-2016年地级市样本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 金融研究, 2019, (8): 1- 19.
Liu S L , Wang X B , Huang L X , Economic Growth Targets Drive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China's Prefecture-level Cities during 2001-2016[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19, (8): 1- 19.
刘志彪, 张杰, 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 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J]. 学术月刊, 2009, 41 (9): 59- 68.
Liu Z B , Zhang J , From Integration into GVC to Construction of NVC: Strategic Thinking for Chinese Industrial Upgrading[J]. Academic Monthly, 2009, 41 (9): 59- 68.
马新啸, 汤泰劼, 胡玥, 增长目标契合与僵尸企业治理[J]. 财经研究, 2022, 48 (10): 64- 77.
Ma X X , Tang T J , Hu Y , Growth Target Alignment and Disposal of Zombie Firms[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22, 48 (10): 64- 77.
潘文卿,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J]. 世界经济, 2015, 38 (7): 120- 142.
Pan W Q ,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 Analysis Based on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J].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2015, 38 (7): 120- 142.
裴长洪,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时期利用外资政策目标的思考[J]. 中国工业经济, 2006, (1): 33- 39.
Pei C H , Absorb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 Pondering over the Target of Util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Policy[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6, (1): 33- 39.
任晓怡, 叶显, 吴非,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政府行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1, 10 (4): 127- 146.
Ren X Y , Ye X , Wu F , Local Economic Growth Goals,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TFP of Enterprise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Review, 2021, 10 (4): 127- 146.
史丹, 张成, 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系统性优化——从产出结构优化和要素结构配套视角的分析[J]. 经济研究, 2017, 52 (10): 158- 172.
Shi D , Zhang C , Toward the Systemic Optimiz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ructure: Based on Outpu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Element Structure Matching Perspectives[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7, 52 (10): 158- 172.
孙秀林, 周飞舟, 土地财政与分税制: 一个实证解释[J].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4): 40- 59.
Sun X L , Zhou F Z , Land Finance and the Tax-sharing System: An Empirical Interpretation[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3, (4): 40- 59.
王凯, 丁宁, 高皓, 王臣博, 机构投资者网络团体如何影响企业ESG表现?[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24, 36 (1): 14- 26.
Wang K , Ding N , Gao H , Wang C B , How Institutional Investor Cliques Influence ESG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J]. R & D Management, 2024, 36 (1): 14- 26.
王文甫, 明娟, 岳超云, 企业规模、地方政府干预与产能过剩[J]. 管理世界, 2014, (10): 17- 36.
Wang W F , Ming J , Yue C Y , Firm Size, Local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Overcapacit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14, (10): 17- 36.
王贤彬, 刘淑琳, 黄亮雄, 经济增长压力与地区创新——来自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的经验证据[J]. 经济学(季刊), 2021, 21 (4): 1147- 1166.
Wang X B , Liu S L , Huang L X , Economic Growth Pressure and Reginal Innovation — Evidence from the Setting of Economic Growth Targets[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21, 21 (4): 1147- 1166.
席鹏辉, 梁若冰, 谢贞发, 税收分成调整、财政压力与工业污染[J]. 世界经济, 2017, 40 (10): 170- 192.
Xi P H , Liang R B , Xie Z F , Tax Sharing Adjustments, Fiscal Pressure and Industrial Pollution[J].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2017, 40 (10): 170- 192.
谢众, 吴飞飞, 杨秋月, 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创新驱动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 (4): 97- 108.
Xie Z , Wu F F , Yang Q Y , The Innovation-driven Effec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Upgrading —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hinese Province-level Panel Data[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20 (4): 97- 108.
熊晓炼, 陈加才,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来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的经验证据[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39 (4): 156- 166.
Xiong X L , Chen J C , Economic Growth Goal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Work Report of Provincial Governments[J].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2021, 39 (4): 156- 166.
徐奇渊, 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J]. 人民论坛, 2019, (9): 69- 70.
Xu Q Y , Why Maintain a Certain Economic Growth Rate[J]. People's Tribune, 2019, (9): 69- 70.
徐现祥, 李书娟, 王贤彬, 毕青苗, 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选择: 以高质量发展终结"崩溃论"[J]. 世界经济, 2018, 41 (10): 3- 25.
Xu X X , Li S J , Wang X B , Bi Q M , Growth Target Choices: Ending Chinese Collapse Fallacy with High-quality Development[J].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2018, 41 (10): 3- 25.
徐现祥, 梁剑雄, 经济增长目标的策略性调整[J]. 经济研究, 2014, 49 (1): 27- 40.
Xu X X , Liang J X , Strategical Adjustment of Growth Target[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4, 49 (1): 27- 40.
徐现祥, 刘毓芸, 经济增长目标管理[J]. 经济研究, 2017, 52 (7): 18- 33.
Xu X X , Liu Y Y , Economic Growth Target Management[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7, 52 (7): 18- 33.
阳立高, 龚世豪, 王铂, 晁自胜, 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与制造业升级[J]. 中国软科学, 2018, (1): 138- 148.
Yang L G , Gong S H , Wang B , Chao Z S , Human Capital,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Manufacturing Upgrading[J]. China Soft Science, 2018, (1): 138- 148.
杨贤宏, 宁致远, 向海凌, 陈谨,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上市企业年报文本识别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21, (11): 172- 184.
Yang X H , Ning Z Y , Xiang H L , Chen J , Local Economic Growth Goals and Corporat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Empirical Evidence of Text Recogni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Annual Reports[J]. China Soft Science, 2021, (11): 172- 184.
余东华, 崔岩, 双重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制造业转型升级[J]. 财贸研究, 2019, 30 (7): 15- 24.
Yu D H , Cui Y , Du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J]. Finance and Trade Research, 2019, 30 (7): 15- 24.
余东华, 田双, 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J]. 改革, 2019, (3): 50- 60.
Yu D H , Tian S ,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Embedded Global Value Chains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J]. Reform, 2019, (3): 50- 60.
余泳泽, 刘大勇, 龚宇, 过犹不及事缓则圆: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与全要素生产率[J]. 管理世界, 2019, 35 (7): 26- 42.
Yu Y Z , Liu D Y , Gong Y , Target of Local Economic Growth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J]. Management World, 2019, 35 (7): 26- 42.
余泳泽, 潘妍,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服务业结构升级滞后并存之谜——基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视角的解释[J]. 经济研究, 2019, 54 (3): 150- 165.
Yu Y Z , Pan Y , The Mysterious Coexistence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a Lag in the Service Industry's Upgrade in China: An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Economic Growth Target Constraints Perspective[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9, 54 (3): 150- 165.
余泳泽, 杨晓章, 官员任期、官员特征与经济增长目标制定——来自230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J]. 经济学动态, 2017, (2): 51- 65.
Yu Y Z , Yang X Z , Official Tenure, Offi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Economic Growth Target Setting —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230 Prefecture-level Cities[J].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7, (2): 51- 65.
余泳泽, 张少辉, 杜运苏,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与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J]. 世界经济, 2019, 42 (10): 120- 142.
Yu Y Z , Zhang S H , Du Y S , The Constraint of Local Economic Growth Target and Manufacturing Export Technological Sophistication[J].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2019, 42 (10): 120- 142.
詹新宇, 刘文彬,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来自省、市政府工作报告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 2020, 36 (3): 23- 39.
Zhan X Y , Liu W B , Chines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Target Management of Local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Work Reports of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s[J]. Management World, 2020, 36 (3): 23- 39.
詹新宇, 张榕芳, 徐丹丹, 负重前行: 经济增长压力的收入分配效应——基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视角[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3, 40 (10): 27- 50.
Zhan X Y , Zhang R F , Xu D D , Going Forward with Heavy Burde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Pressure[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23, 40 (10): 27- 50.
张建华, 赵英, 刘慧玲, 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下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23, (9): 42- 60.
Zhang J H , Zhao Y , Liu H L ,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mestic-international Dual Circulation[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23, (9): 42- 60.
张杰, 翟福昕, 周晓艳, 政府补贴、市场竞争与出口产品质量[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5, 32 (4): 71- 87.
Zhang J , Zhai F X , Zhou X Y , Government Grands,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he Quality of Export Products[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15, 32 (4): 71- 87.
张杰, 周晓艳, 李勇, 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中国企业R & D?[J]. 经济研究, 2011, 46 (8): 78- 91.
Zhang J , Zhou X Y , Li Y , Does Factor Market Distortion Barrage Chinese Firms' R & D?[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1, 46 (8): 78- 91.
张灵, 冯科, 孙华平, 制造业企业数据价值释放: 效应与机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4, 44 (1): 68- 84.
Zhang L , Feng K , Sun H P , Unraveling the Value Release Path of Data Element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Effects and Mechanisms[J]. Systems Engineering — Theory & Practice, 2024, 44 (1): 68- 84.
张晓晶, 孙涛, 中国房地产周期与金融稳定[J]. 经济研究, 2006, (1): 23- 33.
Zhang X J , Sun T , China's Property Cycle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6, (1): 23- 33.
赵建军, 杨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 31 (12): 104- 109.
Zhao J J , Yang B ,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of "Green Hills and Blue Waters are Gold and Silver Mountains" and Its Times Value[J].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2015, 31 (12): 104- 109.
赵新宇, 郑国强,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与要素市场扭曲[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0, (10): 37- 49.
Zhao X Y , Zheng G Q , Local Economic Growth Targets and Factor Market Distortions[J]. 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2020, (10): 37- 49.
周黎安, 刘冲, 厉行, 翁翕, "层层加码"与官员激励[J]. 世界经济文汇, 2015, (1): 1- 15.
Zhou L A , Liu C , Li X , Wen X , "Layer by Layer" and Official Incentives[J]. World Economic Papers, 2015, (1): 1- 15.
周黎安, 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 经济研究, 2004, (6): 33- 40.
Zhou L A , The Incentive and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Political Tournament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longed Local: Protectionism and Duplicative Investments in China[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4, (6): 33- 40.
周泽将, 雷玲, 经济增长目标调整促进了资本流动吗?——基于企业跨地区投资的视角[J]. 南开管理评论, 2024, 27 (1): 168- 180.
Zhou Z J , Lei L , Does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Growth Target Promote Capital Flows? —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Cross-region Investment[J].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24, 27 (1): 168- 180.
左鹏飞, 姜奇平, 陈静, 互联网发展、城镇化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 37 (7): 71- 91.
Zuo P F , Jiang Q P , Chen J , Internet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and the Upgrading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20, 37 (7): 71- 91.
Kahyarara G , Estimates of the Productivity Effect of Higher Education Labor Marke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 7, 606- 620.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的统计测度与路径提升研究"(21BTJ006)
甘肃省软科学项目"新发展格局下甘肃省重点产业链布局策略研究"(23JRZA410)

版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PDF(426 KB)

1072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